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摆脱贫困》读后感5篇

     《摆脱贫困》一书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宏大志向和家国情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摆脱贫困》读后感5篇,希望大家会喜欢。

QQ截图20220418172119.jpg

《摆脱贫困》读后感(一)

读了《摆脱贫困》后,受益良多,特别是书中阐述的一系列发展经济、治理贫困的思想观点与思路方法,对于管道局海外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启示。

摆脱贫困要注重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习总书记提出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科技,在经济实力不足时,要讲求科技效益,要努力把科技进步的热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要讲求“实效”,绝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提升技术进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时误了几年,就是误了一代。以伊拉克为例,我们的物资装备和技术能力始终没有做到迭代化的提升,过去可以凭借较低的人力成本和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取得佳绩,但是随着众多竞争者的出现和不断攀升的项目成本,迫使我们加快技术革新的脚步:依靠管道局全产业链优势,将国内成熟的迭代技术、装备“引进去”;加强同局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因地制宜的发展符合伊拉克区域特点的核心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CPP“走上去”。

《摆脱贫困》读后感(二)

品读完习总书记著作《摆脱贫困》,感觉历久弥新。作为一名海外管道建设者,虽然现在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与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叠加,发展压力空前加大,但“只要敢闯,敢实验,敢为天下先,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摆脱贫困,先要从转变思维惯式开始。积极探索以合同为中心的国际项目履约模式、项目合同效益与市场&投标工作绩效挂钩的机制、项目管理从业行为及成就评估体系、国际优势资源配置等。

弘扬“水滴穿石”的实干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发展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确定正确发展方向,多学习、摸索、总结,长期艰苦奋斗,耐住寂寞,定能享受繁华。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摆脱贫困》读后感(三)

改造世界,必先改造自己;

改造自己,从改变思想和认知开始。

这是读过书籍之后,我最真切的感受。作为一名企业员工,书籍前半部分的组织、文化、宣传、秘书等内容读起来倍感亲切,感觉为所经历工作找到了指导,然而,更令我深省的是,后半部文章,如何走出贫困。

多重历史原因,贫困难题具有复杂性、严峻性。在宁德干部百姓无限的期盼中,不乏“等、靠、要”的思想,书中不仅描绘了如何从“扶贫先扶志”入手,结合客观实际,做到“精准扶贫”,也全面践行了党组织如何发挥核心作用,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不放,带领各级组织、领导干部和群众改造世界,摆脱贫困。如此来看,这些实践为企业党建工作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与思考。

结合我个人的工作,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须聚焦如何推进项目创造效益、实现企业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主战场,也是实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重要保障。基层党组织围绕这个目标,发动各级组织,动员各方力量,调动内外资源,达成经营目标,从而实现持续发展。这便是企业在“摆脱贫困”、实现发展道路上,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体现。

《摆脱贫困》读后感(四)

《摆脱贫困》一书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地区主政期间的发展思路、为民务实思想和群众路线等诸多观点,文章朴实无华、言之凿凿,至今仍具有十分鲜明的指导意义。读《摆脱贫困》,重在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初心不改、久久为功,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六新大宁德”凝聚合力。

一、矢志不渝,推动发展的恒心。

针对闽东“老、少、边、岛、贫”、靠城不近城,邻海难用海的状况,总书记刚一上任就摸“家底”、访“他山之石”,提出“先飞”意识,强调干部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力扫“穷自在”、“等、靠、要”等消极观念,目标一致、矢志不移,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抓住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搞好“经济大合唱”。到福州上任后,听说闽东“脱离贫困线”的消息,他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相距于我们的理想……只能说是起步。如今,宁德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了新亮点、新突破、新变化、新活力、新希望。但与建成“六新大宁德”的目标相比,差距仍不容小觑,摆脱贫困还有“硬骨头”要啃。唯有认清形势、居安思危,谦虚谨慎、坚持不懈;以最大的“恒心”推动发展,才有望真正实现目标。

二、不畏困难,因势利导的信心

对于脱贫致富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两大任务,总书记深入踏访闽东的山山水水,总结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20字经,从长期目标与近期规划,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山区与沿海,改革与扶贫等6个方面深刻阐述如何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地发展好经济。面对困难,总书记在字里行间始终渗透着一种无畏困难、成竹于胸的自信,这份自信来源于他深入细致、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辩证地思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话同样适用于一个地区的发展,闽东如何扬长避短,念好“山海经”,实现创新转型,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为此,要自信,更要立足实际。只有每个县市立足实际,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战略,不折腾、不懈怠,才能更快地朝着目标前进。

三、联系群众,以民为先的诚心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跳出历代统治者从艰苦创业到脱离群众的周期率的路子就是民主,走群众路线。”总书记谈《干部的基本功》、《把心贴近人民》、《为官一场,造福一方》,贯彻始终的是为民服务的意识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真心、诚心。他说,领导的威信是从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民办事中树立起来的。他的“四下基层”工作法成为新时期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最强纽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活动,以及好干部标准都一以贯之的体现群众观点,只有党员干部继续苦练并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诚心不减,党的事业才能永固。

四、顾全大局“功成不必在我”的责任心

古语有云“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真正的“爱”,不是不顾地方实际,轰轰烈烈搞“政绩工程”。初到宁德,面对干部们想要急于求成的躁动,总书记没有以“新官上任三把火”赶时髦,他冷静分析形势,强调“不能寄希望于一下子抱几个‘金娃娃’”,对个别冒进行为果断大胆地“泼了冷水”。指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扎扎实实抓好农业和其他基础建设,实现逐步发展。这种顾全大局,“功成不必在我”的远见和胸襟应该是每一个闽东人都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上到市委、市政府,下到村支部、村委,都应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切莫忘“三思而后行”。

五、打击腐败,肃风正气的决心

“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反腐败,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主政宁德期间,总书记坚持重拳打击腐败,1989年1月在地委工作会议上他提出要肃清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以权承包工程和贪污受贿等三个方面腐败现象。他说,“如果我们为了……经营个人的安乐窝,以权捞钱,贪污受贿……我们的事业还有什么希望,我们何以取信270万闽东人民!”这份惩腐决心与他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态度一脉相承。当前,宁德的正在全力开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后来居上的新局面,我们的队伍容不得蛀虫的腐蚀,廖小军书记在宁德市委三届十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强化警钟长鸣意识永葆勤政廉政的韧劲”,“要常念‘紧箍咒’、常打‘预防针’,筑牢‘防火墙’”,这份决心和承诺不容撼动。

夙夜在公、兢兢业业,为一个地区的发展尽心尽力的奉献精神;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摸索适合当地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甘为后人铺路的博大胸襟;心心相印、贴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不悔初衷;严惩腐败、廉政勤政,甘当“廉吏”的庄严承诺,这就是总书记留给闽东人民的最大精神财富,要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建设“六新大宁德”,需你我不断传承和发扬!

《摆脱贫困》读后感(五)

《摆脱贫困》一书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宏大志向和家国情怀。习近平在该书《跋》中指出:“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他到宁德上任之后就对闽东九个县开展深入调研,形成调查随感,这就是本书的开篇之作《弱鸟如何先飞》,提出“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他绝不热心于简单地提高GDP,绝不搞只盯着眼前而忽视长远的“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傻事,“‘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应该成为我们为民办实事的座右铭”。而是致力于有利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狠抓党的建设,掀起廉政风暴;克服长期形成的悲观意识、等靠要思想,树立贫困地区的自信心、自尊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也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总书记在宁德地委工作时,时时刻刻都在践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摆脱贫困》充满了总书记赤胆忠心、密切联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他深刻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他说:“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密切联系群众需要制度保证,他到宁德上任的第二年就开展了三项活动:一是地县领导到基层现场办公;二是各级领导建立群众接待日制度;三是领导干部同基层单位挂钩联系。密切联系群众需要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他指出,“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这不能仅是一句口号,而应当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不光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针对少数人把办实事与给钱给物等同起来的片面观点,他特别指出:“为群众办实事是多方面的。下基层为群众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是办实事;到农村去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搞好形势教育,解开群众思想上的疑虑,是办实事;帮助基层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办实事;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以指导面上的工作,同样是办实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几幅珍贵的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他面带微笑扛着锄头带领市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是他到寿宁县下党乡调研并召开现场办公会,是他看望九都乡九仙村少数民族群众,是他到霞浦县调研工业,是他头戴草帽肩披毛巾行走在寿宁县山村,是他看望并听取老同志建议。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场景,昭示的是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大党,要长期执政,执好政就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总书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泉”的谆谆教诲,需要全党上下大力弘扬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敢于直面矛盾的担当精神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时时存在,处处存在。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取得进步的。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不畏艰难险阻,敢于直面矛盾,勇于解决矛盾。针对当地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消极思想,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号召党员、干部、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他在《跋》中进一步强调:“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开放的改革开放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了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举措。”他更进一步指出:“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针对改革开放必然带来腐败的错误论调,他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都决定了我们不能容忍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上任伊始,他就确定了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促进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宁德掀起了一场廉政风暴。针对青年干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他谆谆告诫青年干部四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改革就是要解决矛盾,更加需要树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担当精神,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归根结底就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总书记任宁德地委书记时,特别强调要制定与实际相符合的政策措施。一是发展要从实际出发。针对部分干部群众希望能上一些大项目,如修铁路、建大港口、办开发区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的问题,他指出,寄希望于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想法不切实际。正确的路子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扎扎实实抓好农业和其他基础建设,实现逐步发展。他反复强调不图虚名讲实效,不能为开放而开放。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大农业”的区情;要依区情区力,量力而行;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要根据自力更生的方针,工业的发展要与自我平衡能力相适应;要立足区域优势,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三是对外开放要从实际出发。他说,由于时间、地点、生产要素组合不一样,开放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照搬特区、开放城市的做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路子。四是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究竟如何宣传闽东文化,他提出了四点符合闽东实际的建设性意见。“一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能表现思想性,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流于形式;二是要有群众性,脱离了群众的形式,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三是要少花钱,多办事,多讲经济效益,铜钱扔到水里也要有几个响声;四是要合乎大家的口味,不搞曲高和寡。”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对一个地区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客观分析,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到农村、工厂、街道、少数民族家庭开展调查研究。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和讲话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有感而发。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

《摆脱贫困》充满哲学思想,是一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活教材。书中收录的29篇文章和讲话篇篇充满辩证思维和智慧,让贫困地区看到希望,找到摆脱贫困的科学路径。在如何看待宁德地区的贫困和发展时,他提出:“‘硬’的我们缺少条件,可以多讲‘软’的。”“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他在《闽东之光》一文中指出:“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在如何促进宁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时,他提出要抓主要矛盾。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他提出要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大关系和认识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四大关系,堪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十大关系”。宁德地区摆脱贫困不能只停留于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总书记也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地干出成效来。”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

简约朴实的文风

邓小平曾经说过:“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写作过程是再思考和锻炼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写作内容需要借助于一定形式表达出来,文风代表工作作风。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不断地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勤奋写作。从已经出版的著作来看,《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就是典范。拜读这些作品,犹如清风扑面,只有短、时、新,一扫假、大、空;篇篇如行云流水,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只有朴实严谨之风,没有矫揉造作之气;句句讲的是实话,处处流露出对老百姓的真情实感。拜读这些作品,犹如领袖坐在对面促膝谈心,在循循善诱中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他在《为官四要》中告诉年轻人为人处世特别是为官的基本道理,“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朴实语言中蕴含着真理,读后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摆脱贫困》读后感5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