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合集

     《觉醒年代》不仅给了我们影视上的视觉欣赏,也洗礼了我们的心灵。该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近代革命者,在不断的探索中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下面是好文100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合集,希望大家会喜欢。

QQ截图20220418172140.jpg

《觉醒年代》观后感(一)

宅家抗疫,看了一部43集的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对于电视连续剧,一向并不看好,天天将人吊着定着闹钟跟剧于我并不现实;对于红色影视,我多少有些警惕,就怕那种手撕鬼子、掌毙日寇的英雄可以刀枪不入逃避子弹如入无人之境的桥段。

好在,《觉醒年代》并没有这样的缺点,作为历史剧,基本上还原了历史真实,虽然有不少艺术创作,比如郭心刚、刘海威、白兰、柳媚等属于虚构,全剧主要历史人物事件基本都有史可稽。这部历时多年打造的献礼式电视剧得到好评看来也是实至名归。

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五四运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学还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无论是巴黎和会的屈辱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可以说波澜壮阔,也都是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内外条件。那些志士仁人为求民族复兴而艰难求索赴汤蹈火的场景比比皆是,我只选取一些印象深刻的人物和事件谈一些我的感想。

今天先说第一点:君子和而不同。

蔡元培入主北大之后,力行改革,大量延引有思想有才华的年轻人来到北大,同时也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辜鸿铭、黄侃、刘师培是其代表。辜鸿铭作为一个保皇党,与新文化运动格格不入,也根本看不上陈独秀这个大学都没有毕业、胡适这个博士文凭还没有到手的人;辜鸿铭还仗着自己名满天下,一年只讲六首英文诗歌,招致学生不满。于是在是不是继续聘用辜鸿铭、黄侃等继续担任北大教授的问题上,学校民主议事会和学生都有不同的意见。而蔡元培则认为应该给辜鸿铭一个机会,与辜鸿铭深谈一次,而急切需要保住自己教职的辜鸿铭也没有让蔡元培失望,他的《论中国人的精神》的讲座也引来满堂喝彩。当然,投之以桃也报之以李,在林纾等人力主罢免蔡元培这件事上,辜鸿铭坚决反对,可以反新文化运动,但不能反蔡元培!

蔡元培、陈独秀等与辜鸿铭、黄侃等在思想认识上完全不同,但并不因此在学术问题上对辜鸿铭等进行打压,所谓和而不同,此之谓也。

在《觉醒年代》里,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闯将,李大钊、陈独秀又与胡适的观点存在很大差距。主张暴力革命的李陈与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胡适从最初的戮力同心到最后的分道扬镳,可以说他们是越走越远。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之友谊。在北京的多次争论可以面红耳赤但从来只是在思想层面。在陈独秀即将赴广东筹办大学之际,李陈胡三人相聚于上海,以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来表明他们的情谊。这既显示了他们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又保持了思想的开放性。

确实,二十世纪初期,无论是胡适的资本主义理想,还是陈延年的无政府主义理论,或者陈李的共产主义信念,都处在探索阶段,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孰是孰非,应该留给历史评判。即使是陈独秀这个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先驱人物,也并没有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最后走向了中国革命的反面。

“君子和而不同”,这个“和”不是一团和气的“和”,而是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才“和”;他们的“不同”,只是形式不同,其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这种和而不同才是君子的追求与境界。

如果说春秋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就了当时的盛世气象,那么二十世纪初期各种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和而不同,也是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即使象毛泽东,他也是走过了改良和无政府主义的探索才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也正是包括陈延年互助理论在内的一些探索才证明了这种方式在中国行不通,使中国革命少走了不少弯路。

反观当下,有些人听不得不同意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愿做“和而不同”的君子,宁愿做“同而不和”的小人。这也许正是知识分子向往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独立自由的一大原因。

《觉醒年代》观后感(二)

在老师的倡导下,我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那个年代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铁屋,人们都沉沉得睡着,有的是真的睡着了,有的是害怕醒来,但总有勇敢的人,站了起来,这其中最让我映像深刻的是陈独秀、辜鸿铭、易白沙。

临冬梅独秀,迎春百花开

“我们北大一手托着国格,一手托着公理,失掉了哪一个都是对这个国家的犯罪!”铿锵有力,字字珠玑,100年前,陈独秀先生讲出这句话的时候,他正处在一个黑暗的铁屋里,伸手不见五指,连呼吸都显得费劲,但他不会惧怕更不会妥协!阳光照不进铁屋里,却照进了陈独秀先生的心里,他那一声呐喊:“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唤醒了无数中国人,招来了许许多多先进知识分子。他乐观积极,仿佛是黑暗中的一点光,给沉沦的人民带来了希望;为迷茫的人民指明方向;为中国文化革新谱写序章。

“鸿铭”四海,深情似渊

辜鸿铭在演讲时说:“我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但是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名扬四海,光演讲的门票钱就要两块大洋,要知道李大钊先生从日本回国的所有行李加上怀表也不过四块大洋。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既然在国外长大为什么无法接受新思想呢?他曾说过:“我的辫子顶在头上的,你们的辫子藏在心里,只要你们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就要依附于这条辫子!”由此可以看来他不是不能接受新思想的冲击,只是怕人忘了本罢了。我认为他更是一个重情义的人,生在中国,便热爱中国;投身朝廷,便忠于朝廷;结交友人,便一往情深。他看遍了整个世界,回来后却依旧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白沙”汩汩,川流不息

“无情未必真豪杰,没准哪一天我也会像屈原一样跳河自尽呢?”易白沙说出这句话时,可能早已想好了自己的结局。他是在铁屋中被喊醒的人之一,他没看到破坏铁屋的希望,他是平凡的,大多数人,他用自己的生命告诉这个世界,他做了他认为该做的事。有人永远是少年,永远有人是少年。他的生命虽然定格在了时间轴上,但他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死不灭,源远流长。

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拥有信仰,充满希望,国家就有力量。我们和他们的青春隔了一百多年,但大家都为着一个目标奋斗,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人人过上好日子,家家幸福美满。他们那个年代需要觉醒,我们这个年代同样需要。生在这个和平,民主,自由的国家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努力且上进,不做游手好闲的躺平青年,要知道现在的幸福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是几代人的无私付出。

故,吾辈少年当自强,不负国家不负党。

《觉醒年代》观后感(三)

我在青马班观影课堂的时候,对《觉醒年代》进行了观赏,可以说它是一部神剧。每位演员,每个事件,每次对话,每个场景,都值得慢慢欣赏和玩味。

特别是第11集,辜鸿铭在北大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句句经典,入木三分,直击人心。中国人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

精通9国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教授辜鸿铭,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

他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给洋人讲课,每人要收两块大洋的门票,而且坚决不给他们插话和提问题的机会。要知道,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当时,听梅兰芳的京戏也只需一元二角,而听辜鸿铭的讲演却要两个大洋。

他倒着读英文报纸,以此嘲笑英国人英语太简单,正着看没意思。

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和《大学》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他的著作被列为国外大学必读书目。他一生致力于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深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时,已不流行辫子。但操着满口洋文的他,却是一副满清遗老打扮,成为当时北大一道极为有趣的风景线。面对众人的嘲笑,他说:我知道你们笑什么,笑我头上这根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

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一百年前就能有着如此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我不得不佩服辜老先生的远见卓识,作为一个上学上了十四年的人,我自愧不如,觉得自己很羞愧,看到那时候的大学生,在看看自己,真的是毫无可比性,对于国家,贡献的事情,我没有做太多,觉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一毛,对于我的班委工作,我没有像张宇,潘晓宇等她们那些认真的态度,也没有像觉醒年代那青年之志气。那时候的青年,是真正的热血青年,现在的青年,大部分被短视频消耗了,被手机控制了,我们现在明明深处幸福之处,发达的互联网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但是却很少有人去正确的利用他,现在很少有人用互联网来专心看一场新闻联播了,我觉得虽是现在处于太平盛世,但是我们还是要关心国家大事,虽国家之屈辱已洗净,但是我们还是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知兴替。我今后会更加严格一点来要求自己,慢步也好,快步也好,只要是向前走就是正确的,要时刻谨记,觉醒年代,那个时候的有志青年,他们优秀的品质,可以帮助自己,走上更好的道路,在即将接近尾声的大学生活中,把班内同学服务好,分内之事,尽量做好,也希望,将来能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觉醒年代》观后感(四)

这部剧作是官方为纪念中共建党100周年而推出的一部“有关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及其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一部作品。这部剧作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共机关刊物为时间线。剧作中形象的再现了当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共建党的这段光辉岁月。这部作品以当时的时间到现在这之间恰逢百年,百年后的我们有幸观赏到这部作品,有幸去了解到这段历史。通过观赏我们体会到当时老一辈为革命的付出,看到当时青年那种对真理追求的执着,可以体会到前辈的那种大爱。我们能有现在的生活和他们当时的付出是分不开关系的,我们应该对先辈们咏怀敬畏之心。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中国共产党建立,在这段时光里,我们的国家内部正在面临一些建设性的问题,这之间发生着诸多的故事,或许历史记载的只是一些较为重要的部分,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革命故事。但是每个革命者都是有着共同的信念,是他们那种为国为民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吧。剧中以李大钊,胡适,陈独秀他们的革命历程为故事主线,又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故事的辅线。剧中演绎了当时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热血青年们充满希望,燃烧理想的激情岁月。

看完这部影视作品,我脑海中浮现了好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此刻的心情真的难以平复。他们当时的那种情怀真的是太伟大了,那种大爱,真的令人敬佩,哪怕是现在,依然对他们要心怀敬畏,他们那种情怀像海一样的宽广,他们的精神像山岳一样的雄伟。剧情中的人物形象和自己平日里在书中看到的也相差无几,剧中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还有鲁迅先生,这些人物的形象都浮现在了脑海里,但是自己对陈乔年和陈延年两兄弟的印象深刻一些吧,或许是自己之前从未听说过他二人,也有可能是他二人的经历更让我感觉有些惋惜吧,好像这部剧作没有拍完,但是后续说这两兄弟都是不到三十岁被反动派给杀害了,看到他们风华正茂,想想现在年轻的我们,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纪。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还有陈独秀那种对革命信仰的从一而终的坚持。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就是李大钊先生在工人车间的演讲,无论是演员的演技,还是拍摄手法,还是演讲内容的复述,都是很深刻。李大钊先生的演讲,让人不禁联想到当时坐在台下的听众,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振奋人心,如果当时我坐在台下,我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激动的,仿佛看到了光和希望,幻想一下当时的劳动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结合自己又在那种车间里工作的经历,很明白当时的那种车间工作的辛苦。我也觉得人的生活中不能只有工作,生活中除了工作还应该有些其他的东西来充斥着自己的生活,那句“我们八个小时工作,八个小时休息,还有八个小时是我们自己的”听着实在是太让人感动了。我们除了用工作创造价值之外,我们也应该拥有八个小时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去思考,去学习,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党的出发点永远是人民,以人为本,我们应该去发扬去学习。

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也应当志存高远,心怀大爱。人只要有了理想,努力就有了动力,有了方向,才知道路在哪里,有了信仰才不会去畏惧苦难。习近平主席曾说过:“新青年要到人民群众里,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

前辈们的青春都有那么多的磨砺,而我们还为生活中的困难而退缩,实在是羞愧。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的勇敢,我们也要敢于坚持,敢于付出,敢于不怕苦不怕难,处于新时代的我们,要明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无论前路有多少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定自己的信仰,感恩奋进,争做当代好青年,勿忘初心,勇往直前。

《觉醒年代》观后感(五)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视作品,《觉醒年代》不仅给了我们影视上的视觉欣赏,也洗礼了我们的心灵。该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近代革命者,在不断的探索中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学习过中国近代史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段外交屈辱史,所谓弱国无外交,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被迫打开国门。在结束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后,中国一度在该实行什么政权制度上探索,经历资本主义改良道路的民主共和制的失败,优秀的近代思想启蒙家和青年们,逐渐认识到改良道路不适合中国。中国是一个具有广大工农阶级的国家,只有代表最广大工农阶级利益的政党才是中国需要的政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吸引了中国最早一批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工农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起以工农阶级为代表的人民民主专政。

当然,除了在国家道路上的探索,近代青年们那种爱国热情和蓬勃向上的朝气也是我们现代青年所需要学习的。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他们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为之实践,成立互助社,敢于尝试,坚定信仰。为了革命牺牲小我,或许历史并未为他们浓墨重彩,但他们却为党的事业飞蛾扑火,这是我们现代青年所值得学习的。只有心中怀有信念,脚踏实地,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之际,也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想。中国人民的幸福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的烈士用生命和鲜血铺出来的,正如人们所讲“山河已无恙”“这盛世如你所愿”,这或许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但同时,我们在感谢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时,更是要不断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添砖加瓦!

6

建党100周年,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这部剧介绍了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的革命历程,成功树立了陈独秀独立思考、奋发向上的形象。

大变革的时代,新旧交替。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尚处于艰难的前进阶段。在中共推动下,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北伐战争中,中共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由于中共还处于幼年时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中共这一时期的领导是不充分、不完全的。以前的统治者,害怕的是农民起义。到了民国时期,农民安分了。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这个“运动”,开始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胡适、鲁迅……是这本杂志的主要撰稿人。

历史书上的陈独秀是一个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样子,完全不是《觉醒年代》剧里刚出场时那种邋遢、糟糕的模样,剧中的陈独秀甚至于还要去捡桌上的剩饭,这实在是让人无法相信——这就是被后世所称的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利用暑期的时间把这整部历史剧全都看了一遍,颠覆了我对历史剧的看法。

《觉醒年代》对陈独秀进行了全方位的人物塑造。陈延年、陈乔年,陈独秀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就像我们很多家庭一样,孩子与父亲间的沟通总是充满“艰难险阻”。父子之间才是世间最远的距离,明明就在眼前却不能理解彼此。陈独秀回到上海的第一顿大餐就被这两个儿子的恶作剧破坏了。他们指责父亲的“不负责任”与“虚伪”,说他顾大家不顾小家,而陈独秀呢?他什么也不解释,气急了甚至想把他们打一顿,然后再偷偷地关注两个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儿子渐渐看到了更多他们父亲的所作所为,慢慢的理解了陈独秀。这让角色变得有血有肉,也更能唤起观众的共鸣。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这场运动中,他的贡献是巨大的。为了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必须开启民众心智、唤醒民众觉悟,陈独秀发表《敬号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黑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掀起了一场批判封建礼教、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他把民主称为“德先生”,把科学叫做“赛先生”,认定只有科学和民主才能救中国,在中国成了第一个举起民主科学大旗的人。同时陈独秀也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在称赞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功劳。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贡献,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相比的。

在“觉醒”的年代中,陈独秀成了近代中国的救世主,成了改变近代中国命运的“第一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神圣的一年中,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播出成功的吸引了国人的眼球!

陈独秀《觉醒年代》剧中的形象是爱国、有责任心且幽默风趣。他是时代的伟人,他一直坚持不懈的让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光明,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带领着爱国人士让百姓们迎接美好时代。不管是在以前、现在甚至是未来他永远都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伟人。

陈独秀先生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和坎坷,但他从来都没有被困难打倒,他的成功就是像是滴水穿石。水滴之所以能够滴穿石头不是因为他的力量,而是因为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先生的身上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的所在。陈独秀在1879年出生于安徽安庆,是书香门第世家,17岁就考上了秀才,1898年的维新变法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他受到了很大冲击。在1901年至1915年期间他五次来到日本学习日本语和西欧文化,接受新型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主义思想。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陈独秀无惧反动政府的各种残忍手段,他甚至带着自己的后人一同投身革命,为了中国的未来而为之奋斗。可惜陈独秀因日后犯了右倾主义错误,导致革命失败,众多共产党员惨遭国民党的迫害,他也被党中央开除党籍。1931年,陈独秀发表了一篇《抗日救国与赤化》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日寇的行为的不满,次年他又被捕入狱,直到1937年才被解救。

在那样一个动乱不堪的时代,陈独秀经历了许多次大大小小的革命活动。1903年的3月他从日本回国后创办了安徽的爱国会,并在上海创办了《国民党日报》,由此,开启了他的办报刊历程。1911年的幸亥革命爆发,陈独秀担任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和安徽高等学堂的教务处主任,并参加了1913年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因为他是幸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所以后来他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对他有很大意义的。

他是领导“五四运动”的伟人之一,他也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而且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他起到了影响中国发展同时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作用。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率性而作,雅俗共赏,读来使人头脑清新,精神振奋。”

当我看完《觉醒年代》后,陈独秀先生在我心里的形象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在我心里他不再是一个不苟言笑,永远保持严肃状态的人,而是一个充满着幽默风趣,心胸开阔的人。剧中一群青年学生当着陈独秀的面大骂他是“伪君子”,但他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面对。他也是一位爱国的人,他说过“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学生流血流泪,而无动于衷,我必须要跟他们在一起去战斗,因为我爱这个国家!”于是,他便把目光转移到思想领域上,认识到改造国民性必须从这一主要问题着手。讨袁失败后,他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经过深思熟虑,他悟出了新的革命理念,找到并朝着新的方向前进。他永远都会把国家的安危放在首位,当自己的国家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他一定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国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他向青年提出了六个标准: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对当代青年的为人处事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这位先生身上展现出了爱国,有责任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从他的人格中,我们既能看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更能感受到时代精神的脉搏。他的人格影响、吸引了无数的青年人。正如先生所说:青年如朝日,如初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充满朝气,并且要积极学习和弘扬先生的优秀品质。

《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于我而言不是历史书上冰冷的几行字,而是能够唤醒共鸣的真实的人,有人说剧中陈独秀这个角色塑造得很成功很饱满,我十分认同,我认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没有因为他身上伟人的光芒而来粉饰他的缺点,也没有因为某些污点而遮蔽他的伟大,陈独秀求贤若渴的精神在剧中显示的淋漓尽致,并且对于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表达出来的“才技”赞叹不已。前有《改良刍议》,后有《狂人日记》等经典画面都让我印象深刻。当然对于延年、乔年的傲娇之情也使得剧情更为生动活泼。

在那样一个政府混乱,军阀割据的纷乱时代,陈独秀可以打破常规,寻找到了思想启蒙这一条崭新的革命路线,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我认为陈独秀先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可以说是十分深远。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这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一直到现在还在持续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陈独秀是中国思想界独领风骚的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明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以推翻黑暗统治为己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连任五届总书记,是那个时代站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纵观陈独秀一生的径历,既有早年的辉煌,也有晚年的凄凉。毛泽东说过:“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后期的陈独秀由一位此咤风云的革命者、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转而接受托洛茨基主义,后来虽然脱离托派,但最终没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来。1927年八 七会议的主要讨论之“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声明”第一次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在领导机关占了统治地位,以至于在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发动突然袭击的时候,不能组织有效抵抗,导致大革命失败。当然,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解密,中共在受苏联支持的影响的前提下,陈独秀的右倾也是被逼无奈。我们不应该以片面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就要把他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全面认识,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在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我们无法评论是非功过。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陈独秀的伟大功绩和其错误是历史的财富,我们应该继承下来,使之成为有益于后人不断前进的历史借鉴。或许有人会问《觉醒年代》有续集吗?我想是有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能够生活在现在这么美好的时代,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此而不断付出的革命烈士们。现在的我们应该以他们为荣,共同创造出美好的未来。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吾辈当自强!

《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合集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